旅途摄影者要东奔西走、上车下车的,再加上某些线路上的交通拥挤或交通不便,所以携带的摄影器材以轻便为原则,除非是专业摄影家,才有必要多配备一些装备以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况的需要。这里所说的器材包括照相机和各种附件及胶卷。
一般说,初学摄影者因为对曝光还缺乏足够的知识,带一架电子自动曝光相机或自动与手控两用的相机是适宜的。 为了轻便和避免时常调换胶卷,135相机比120相机方便些(现在除了专业人士和少数摄影爱好者外,多使用135相机)。有条件的摄影者可带两只135相机,最好是型号相同的,可以互换镜头, 一只装黑白片,一只装彩色片。(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可带一架全自动相机做旅游留念摄影用,另一手控相机拍摄风光片。如果是几个结伴出游,不妨带三只相机。)
对于附件,个人按各自的不同情况选择。一般带一只28mm—80mm的变焦镜头和一80mm—200mm的长焦镜头,以应付各种不同距离景物的要求。除了附加镜头,还可以带一些如轻便但脚架、遮光罩、测光表、闪光灯、滤色镜(黄、红)、偏振镜等附件。建议大家再备一只专门的摄影包,其中既有可临时充作“暗袋”的黑口袋,还可免使器材受损。另外,学习一点简单维修技术和一套排除故障的小工具对旅行者来说也不无裨益。 根据的经验,旅行中的胶卷最好是实现配备好,并且以同一牌号的为好。这样不容易因为各胶卷的曝光情况的差异而影响拍摄效果,又可避免在当地买到“失效”胶卷或关键时候没有胶卷。在规格上以100定的为主,再酌情带些200和400的胶卷以适应光线的变化和在室内不能使用闪光灯时候使用。
旅途中如何保护器材呢?首先需要了解容易使相机遭受损坏的几种情况。第一是高温。因此,放置相机和胶卷的摄影包的颜色就大有讲究。夏天到高温地区旅行,摄影包适宜选用浅色。当乘车旅行的时候,把不用的相机包在旧的不掉绒毛的毛巾里,可以防热防震。在直射阳光下长久使用相机,应该用一些反光的物件遮盖一下,如手帕、阳伞等,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东西,遮一两片树叶也是好的。
二是潮湿。高温常常伴随着潮湿,潮湿会使相机发霉。在热带地区,最容易发生的是在镜片之间粘合剂上滋生霉菌。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是早期采取预防性措施。在旅途中不要把器材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使器材保持干燥。相机不用时应保存在放干燥剂(硅胶)的塑料包中,在找不到硅胶的紧急情况下,干燥的稻米也可代用。霉菌对强光是十分敏感的,所以另一个防止方法是将光圈开到最大,镜头对准阳光曝晒,但每次不能超过几分钟,不然经由过热粘合剂就回软化。闪光灯的插座等也应该保持干燥。
三是干燥。潮湿对相机有害,过分的干燥也同样会损害相机。极度的干燥会使机件之间的润滑油变得稀薄。防止的方法是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器材。沙漠里温度的变化很大,温度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对胶卷来说比持续高温更坏,若在这种地区做长期逗留时,保持好胶卷的有效方法是把它埋在两英尺以下的沙地里,那里可以保持常温。
四是风沙和昆虫。风沙对镜头有很强的破坏性,直接影响到成像质量。所以,风沙大的地方(尤其是室外)换胶卷或处理相机最好在一个大袋子里操作,倘若有风,应该把袋口朝着背风处。要经常用气球吹气清扫相机内部。
五是寒冷。极度低温对摄影器材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润滑油凝固,机件运转失灵;二是胶片发脆,极易断裂。在这种情况下,不拍时要把相机裹在温暖的大衣里面,到拍摄时才取出,拍完马上再藏进去。温度从冷到热的变化会产生大量水蒸气,从室外来到房间里时,应该等到水气完全消除后再打开相机,不要用嘴吹镜头上的雪尘,因为在很冷的情况下,嘴中呵出的热气会凝结在镜头上,冻得很坚固。(冬天去北方旅行的朋友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既防止相机的损坏也避免影响照片的效果)
六是海水和雨雪。含盐的海水对于相机的金属部分和镜头的镀膜来说是一个很厉害的敌人,在有海浪的地方不应打开相机。即使是最细小的落在皮肤上也不易被察觉的海水飞沫对相机也是一种威胁。因此,镜头要加紫外线滤镜或其他滤镜及遮光罩来保护。倘使浪花溅到镜头上,用镜头清洁剂处理。雨雪天气能拍到很有情趣的照片,但雨雪也很易使相机受到损害。因此,在雨雪中拍摄时若无遮挡物可以找一块包食品用的透明塑料薄膜把相机包裹起来,将通过镜头的部分充分挨紧,没有皱折。如果相机打湿了应该把它立刻擦干。
七是携带中的损伤。为了安全携带和最大限度地防止相机遭受物理性损伤,除配置适当的摄影包或箱子外,在坐车船时,相机都应该随身带,尤其是坐长途车时,一路颠簸,要将摄影包放在腿上或挂在身上。 尤其提醒想去西藏的朋友们,那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汽车,路况又比较差,颠簸是家常便饭,加之维修的困难,更应该注意保护好相机。